標題: 不要害怕輸在起跑點
51先生
四星上賓
Rank: 4
Medal No.1   Medal No.2   Medal No.3   Medal No.4   Medal No.5   Medal No.6   Medal No.7   Medal No.8   Medal No.9   Medal No.10  

積分 501
帖子 167
威望 501
金錢 957
註冊 2010-2-21
用戶註冊天數 5186
用戶失蹤天數 3797
狀態 離線
發表於 2010-6-1 12:56 
123.204.81.86
分享  私人訊息  頂部
不要害怕輸在起跑點
2010/05/31  
【聯合新聞網/文、圖摘錄自寶瓶文化「母親,是另一所學校」】
(編註)學音樂的母親與學藝術的父親,各自表現不凡,頻頻獲獎。但為給孩子更寬廣的人生體驗與學習,他們從紐約搬回台北,又從北台灣搬到南台灣。他們認為未來的競爭力,是多元,是根植於生命與生活,而不只是課業成績。他們的付出,讓一對孩子閃爍耀眼、令人驚豔的光芒。UDN校園博覽會特節錄「母親,是另一所學校」三篇文章,來看看一對全天下最特別的父母的教養經驗!


不要害怕輸在起跑點



我讓孩子在7-11與超市學習買東西,他們從找錢中學習加減,也在我給他們購物的預算中,學習物品數量的分配與倍數概念。

每天我們到公園玩耍,在黃昏時候的點心時間,孩子們手裡拿著二十元問著櫃台阿姨:「阿姨,我們想買麵包與飲料,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嗎?」







在台灣的父母總是多了幾分焦慮,也許是因媒體報章的影響,也許是唯有讀書高的教育觀。

我的孩子在進入小學前,並沒有給予各類科目的刻意學習,這當中包括「識字」與「正音」。因為我認為這些能力,是孩子有一天一定能學會的東西。

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生長時間,也許大人的操之過急反而會壞了孩子的特質與天性。我相信「強摘的果兒,瓜不甜!」萬物的生長必有其時序,不需急著提前學習;得其時,莊稼也必豐收。

但不可避免的,我常遇到一些質疑:

「為何孩子沒有優越的識字能力?孩子在進入小學時,甚至是目不識丁?」

「為何孩子不會背九九乘法與擁有熟練的加減能力?」

「為何他們沒有提前學習英文與ㄅㄆㄇ正音?」

甚至在進入小學前,也常不斷的被各個補習班恐嚇著:「在進入小學前,如果沒有好好學會這些基本的能力,你便落伍了,功課會趕不上,你的孩子會失去競爭力!」


麥可•克萊頓曾說:「恐嚇是達到效果最好的方式,卻是最卑鄙的方式。」

不實的訊息會造成父母的恐慌,導致親子關係衝突與緊張。以訛傳訛的教育方式需要有智慧的父母作判斷與選擇。




以我個人的觀點,當從事手工創意的遊戲時,可以讓孩子對事物有多元的連結思考。有靈巧的雙手,就有靈巧的思考。

我們也都知道,在成人世界中,凡事都有先後的順序與一定的邏輯。孩子透過手工藝、拼圖、組裝模型的練習與遊戲,既是一種意志力的鍛鍊,也是創造力的發揮與學習。孩子藉由這些繽紛作品的建立,呈現出他們對周遭環境的敏感、好奇。

為人母的我,也因著孩子不同年齡的作品呈現,觀察到孩子的視覺與美感經驗不斷在改變。


從小,我就不是一個慢慢來的孩子,效率與速度對我而言是一件最基本的事情:快速將鋼琴練好、功課寫好、考試考好……那麼剩下的時間,我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也許正因為這樣的態度,讓我容易失去耐性,也常因不夠沈著而失去理性,更因龜毛的完美主義與效率要求,折騰了在身邊一起工作的夥伴與自己。

但這些習慣,因為孩子的出生,我願意改變。

孩子,是母親生命中的蝸牛。因為愛他們,我願意放慢自己的速度,接受慢慢熟的學習與教育,用著相同的高度陪同孩子一起看風景。

當然,我們也不應該小看了孩子;孩子,並非我們想像中的簡單。

當孩子處在學習識字的階段時,我沒有強迫孩子背誦字的型與音。因為既然中文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,那麼先了解「型」,是我對學習識字的註解。於是我開始與孩子討論字形的演變,讓他們繪製圖型。

我所添購的書籍是《字源演變》,內容是許多豐富的文字故事,我想讓孩子明白:「文字,不是莫名產生的,而是有著深刻的文化與內涵。」孩子們便是在這樣的故事與圖形的排列中,學會了認字的遊戲。

對於數學,我的認知是,它必須與生活建立實用的關係。

當許多同年齡的孩子忙著學習珠心算、各類數學競賽的演練時……我讓孩子在7-11與超市學習買東西,他們從找錢中學習加減,也在我給他們購物的預算中,學習物品數量的分配與倍數概念。

每天我們到公園玩耍,在黃昏時候的點心時間,孩子們手裡拿著二十元問櫃台阿姨:「阿姨,我們想買麵包與飲料,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嗎?」

然後我看著逸仔與昕仔兩人,他們數算著手指,只差沒拿腳趾湊和,再仔細看著每個食物上的標籤,我知道他們正動著他們的小小腦筋。





當大家忙著背誦《千字文》、《弟子規》與《唐詩三百首》時,我和孩子們正忙著散步,忙著流連在花草巷弄間,從大自然中學習觀察。

在生活中,孩子們看著雲端的變化說故事,他們有著無邊無際的想像力。他們也用著簡單而真摯的詞彙與圖形,畫下一本本屬於自己的手工書繪本。

孩子們脫口而出的哼唱,我們四處趴趴走的看展覽,這些都是在生活中自然建立的性情陶冶,而利用童話與寓言故事、原住民的神話、歷史故事來取代刻板的教科書。我希望他們先愛上閱讀,我並不急著建立孩子的造句與作文能力。

我相信,找到「翻閱的動力」是學習閱讀前首先應該做的事情。但是,我也認為必須減少課業的壓力,孩子們才有時間閱讀與消化。

當我帶著孩子們閱讀時,我通常在閱讀完一段文字後,便開始讓他們自行發揮想像力。

因此,我們選擇一些對圖片與文字的關連性、版面的設計、畫面的連貫性都較完整的繪本。我不在乎故事引申了什麼道理,我最在乎的是,閱讀能不能讓孩子有所共鳴。例如《廚房之夜狂想曲》,當桑達克讓廚房的瓶瓶罐罐成了紐約的一座座大樓,那是有著點點星際的超現實天空,而這是一個取材自日常生活,卻讓孩子極容易聯想且極為出色的創意。


在學前教育的時期,我小心翼翼的建立孩子們應該建立的生活規矩。品格教育是一種內隱的學習,培育期應從小學前的家庭開始。而每個家庭都必須建立一個值得堅持的價值觀,這價值觀在面對外界的思潮洪流中,足以讓孩子有著不畏懼與坦蕩。

我也思考什麼是真正教育的精神。我所認知的自主學習,是來自對世界與大自然的熱情與好奇。大環境傾向用績效來要求孩子,用圈圈與叉叉的貼紙來管理秩序,於是,「競爭力」是不是已成為一種團體的催眠能力?四周的親友比較,報章與專家的建議,這些都讓家長焦慮,也恐嚇著家長,讓他們擔憂起孩子未來的生存能力。

但恐嚇,是一種差勁的教育,而也許,孩子的家長更沒有自信。

不幸的是,當孩子不斷被要求寫考卷、被打分數,他們無形中也建立了對一百分的肯定。而這些養成,讓孩子習慣要答案,也喪失了從體驗中學習的耐性。

我認知的競爭力,不是知識懂得的多少,而是對生活的多元與觸角、生命的能量與平衡發展。我期待著,自主求知精神不是口號,但我也感嘆著,這樣的教育環境,不僅需要有Guts的老師,也需要有Guts的家長。

獎狀與成績,不是全部的教育。也許,我的孩子未來必須參加各類的考試,他們未必能有突出的表現,但我相信,他們擁有足夠的好奇與勇氣來擁抱對世界的熱情。


我想到孩子的老師在我們轉學時,寫給我的一封信。信中她提及,她感謝我們把溫暖的孩子交到她手上。

孩子從一開始的目不識丁,到努力學習後的進步,讓老師開心的在辦公室告訴同事,這孩子的正音是真正出自她的教導。她感謝孩子努力不懈的毅力,並沒有因著起跑點的挫折而喪失對自己的自信。

每一次想到這封信,我就不禁紅了眼眶。對於老師的用心,我只有感謝。

孩子的學習沒有起跑點,當然,學習也沒有終點。

對於獎狀,我引用自朋友Hinlin送給我的《紅色的外套》,書中說:「從外面看的人,只看到誰先到的順位,所以跑得快的同學以順位給獎,但是盡全力的榮譽,是每一位都一樣的。」

對於跑輸的人,我們要毫不吝嗇給予鼓掌,因為有沒有盡全力只有自己才知道,所以真正的獎狀是自己給的。

我的母親,對我們忍著,她沒有說出「快跑,不要輸」,因為她明白,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跑得比別人快,但是並不是每個孩子都生來具有那樣的能力。

苛求那生來就不具有的能力,必然傷到孩子,就算生來具有那能力,若一直催著他快跑,也會使他喘不過氣。盡自己的全力,是我的母親教導給我的功課。

童年,是人生重要的起點。此時所經歷的,會隨著年齡的增長,成為他們未來的鄉愁與源源不絕的靈感。

競爭力,需要重新被定義。

教育,是寫給孩子未來與生命的樂章,它需要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。這些累積,會成為他們豐富的感受性。